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然而,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以及人才外流使乡村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如何鼓励更多人才从大城市来到小乡村?如何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提高乡村“造血”能力?本文跟着“头雁”找办法。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动力“引擎”
2023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亲切朴实的话语,饱含对人才振兴的厚望。
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高调“炫富”,用短短几分钟时间,讲述了18年来让金山银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的传奇故事。
故事中,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面对中外媒体,汪玉成自豪地介绍:“余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成立国内首个乡村品牌实验室。去年底,还创新开展‘全球合伙人’计划,目前已与多个品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拓了以数字赋能、美丽家风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新经济。”
乡村振兴,兴的是村,靠的是人。如果说村干部是“火车头”,村民就是“动车组”,本土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者、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就是“引擎”,汇聚合力才能助推乡村“列车”驶向目的地。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深有感触。
填平废弃矿坑、拆除破旧厂房、回填平整沟壑……过去一年,裴寨群众亲眼见证了一场场变化。在这里,总投资20个亿的裴寨产业园火热开工,目前已建成5座标准化厂房和1座综合办公楼,6家企业签约入驻,全部建成后将为太行山腹地的群众带来数万个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好图景带来好光景。这幅图景的“总设计师”裴春亮感慨万千:“2005年我回村前,村集体财产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台扩音器、四个大喇叭,穷得叮当响不说,村两委班子还不健全,能干事儿的人都没有。”
为此,裴春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访村里的“能人”,剃头的、照相的、开饭馆的……动员他们一起为村庄服务,“这些人组成我们裴寨发展的基本管理团队,逐渐成长为村两委骨干。”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裴春亮带领大伙儿根据产业分工,建立了农业、工业、商业三个党小组,让30岁出头的年轻人当小组长挑大梁,高效农业带头干,项目建设带头上,经过一番磨砺后,这些小组长也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有生力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我们不仅要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还要给他们提供城里人一样的便利、优质的生活环境。”裴春亮说。裴寨产业园规划创建了人才孵化基地,包括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支撑裴寨产业更高更快地发展。
“让人才‘破土发芽’为乡村振兴持续蓄能”“聚才引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加强返乡青年创业扶持和保障”。连日来,一项项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频频被媒体报道,网友纷纷留言“支持乡村建设”“说得太对了”“希望能落到实处”,这背后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心贴群众、倾听呼声、扎实调研。
引燕“归巢”,乡村要有“强磁场”
事业成就是人才的最大追求,事业平台是对人才的最好感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的故事便火上微博热搜!
“95后村支书”“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在吉列子日身上,有一些看似矛盾的“标签”,谈起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吉列子日说:“我当时想,村里的发展总要有人来做,要有人带头。”2017年,村里换届选举,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具有中专以上文化,他成了不二人选。
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村子发展的重任,吉列子日干劲十足,他带领乡亲们发展脐橙、核桃等产业,2022年村人均收入达到11034元,摆脱了“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帽子”。本想干到脱贫就走,可农村广阔的事业平台最终让他停下了进城的脚步,他在村里扎下根来。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呼吁更多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振兴。
乡村的事业平台和产业发展,为回流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在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棠棣村,不断壮大的产业释放出“强磁”效应。“去年一年,我们实现了村集体收入3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谈起棠棣村花木创收成绩单,全国人大代表、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满怀自豪。
在这个兰渚山脉脚下的江南小村,房前屋后草木蔓发,种植基地里各式花朵含苞待放。刘建明说:“棠棣村能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离不开产业,离不开人才。”他细数人才给棠棣村带来的变化:省农科院兰花博士专家工作站的专业人才带技术下乡,提高了兰花产业核心竞争力;网红、返乡大学生和兰农结对,利用网上直播平台开拓市场,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创建花满棠强村公司,运营规划人才帮助开展整村运营服务,实现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漓渚镇建立了绍兴市首个实体化运作的新型现代化乡村人才创业园——花香漓渚乡村人才创业园,引进人才项目、拓展校地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平台。对于未来,刘建明还有一些期盼:“现有人才整体学历不高,村干部年龄偏大,下一步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适当提高返乡创业高素质人才补贴标准,吸引人才回归。”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对人才形成强大的拉力,人才回流渐成气候。无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山乡,都有这样的场景:一批批年轻人下乡扛起基层组织建设重任,一个个“新农人”在农村热土投资兴业,“土豆专家”“蘑菇教授”也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
激发潜能,“土专家”也能大显身手
手指翻飞,彩线穿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绣制而成。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的工作室里,水乡绣娘们用“指尖技艺”绣出“指尖效益”,不仅在家门口挣了钱,有的人还评上了职称,成为真正的“土专家”。
这得益于一份建议催生的一项制度。莫元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加强乡土人才技艺传承的建议,很快有了回应。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莫元花也获评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获评职称不仅增加了我们产品的附加值,还真正让‘土专家’‘田秀才’看到了职业希望,激发了干劲。”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呼吁抓住农村“关键少数”群体,如创业致富带头人、电商达人等,强化技术知识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带动更多小农户实现增收。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成就美丽乡村。对于偏远地区来说,花大力气引才“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把重心放到就地“取才”上,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技能素质,让本土人才更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
从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后,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联合所在沟域内4个行政村,成立了车谷砣沟域联合党总支,进行整体旅游开发,全国人大代表、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被选为党总支书记。
在摆脱贫困、迈向振兴的路上,缺人才成为“卡脖子”问题,“就拿几个村发展旅游和电商来说,没有懂运营管理的人才,我们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名声也叫不响。”陈春芳将目光向内,大学生引不来、留不住,就鼓励动员在家乡工作的高中生、专科生安心扎根,并给他们量身定做岗位,如酒店、民宿的厨师和管理者,将创贷政策、审批服务等送上门。“先让在农村的年轻人有面子也有里子,再逐步壮大产业、优化环境,人才自然回流。”陈春芳谈起“用才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商人才等乡土人才日益受到重视,各级各部门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适时予以“充电提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培养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次,育才用才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十四五”时期,将培育300万名高素质农民,每年培训2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看来,“不仅要在优惠政策、技术培训、信息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还要通过优秀人才评选、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选树一批创业成功案例、乡村人才先进典型,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政策扶持,鼓励引导乡土人才扎下根来,带领群众闯出乡村发展新路子。”
蓬勃发展的乡村,
恰如当下中国的一扇窗口,
在大有可为的土地上,
人才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特别声明】本文参考资料-中国组织人事报,且仅作分享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如有不慎侵权请及时联系删改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