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发展的深刻革命。
西藏农牧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周芳常年奔走乡村一线,进行生态振兴实践,一起来倾听她对生态振兴的感悟。
记者:周老师,您好!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应该如何将西藏的良好生态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动能?
周芳: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乡村振兴的突出优势。西藏乡村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乡村生态优势是最珍贵的优势,乡村绿色样貌是最可贵的样貌。乡村振兴是绿色的振兴,要靠“绿水青山”打底色,与其他省市相比,西藏生态振兴的底色更亮。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西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乡村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关键是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转化为“金山银山”,重点做好三件事: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记者:具体而言,我们如何将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联系起来,有没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周芳: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点,生态振兴是基础。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可以将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联系起来,兼顾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提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产业生态化是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对农村传统产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例如,多地推广“稻鱼(蟹)共生”“猪沼果(茶)”“草畜一体”等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产业化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的供给和可持续利用。例如,西藏波密县易贡乡加拉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茶菌绿色农业优势,形成了集茶叶和羊肚菌种植、生态养殖、乡村生态旅游、非遗产品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绿了生态、富了口袋。
记者:根据您的研究,生态振兴实践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您认为该怎么解决?
周芳:确实有一些问题,结合这几年的实地调研,我认为生态振兴存在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政策执行有缺失。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但政策的执行还是在基层,尤其是乡、村的人力和物力不够,影响政策落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禁代治”等行为,将农民的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二是环保意识有欠缺。受限于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不愿采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其技能素质与生态振兴的要求不完全匹配。三是资金投入有缺口。农村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治理任务较重,存在财力有限与生态环保投入需求较大的矛盾。我认为,解决生态振兴的症结,要从以下三点持续发力:一是严执行。健全生态振兴机制和体制,激发政策执行的内生动力。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乡村生态振兴观念,乡村振兴和农村环境保护是统一的关系,不把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对立起来,把过去好的政策执行好是关键,避免形式主义。针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合理实施,采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手段。随着《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执行,各级各部门执行政策的内生动力会不断提高。二是思想必改。做好农村基层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弘扬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种养结合的生态理念,面向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主体。三是投入必增。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企业、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农业生态振兴的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
记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很大,但很多地方还是感觉资金不足,这个问题如何破解?
周芳:刚才已经在乡村振兴的阻碍因素中提到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我国农村环保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欠农村账的问题长期存在,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瓶颈,这表现在资金总量不足、分配不合理等方面。资金总量不足是指农村环境保护属于地方事权,由地方财政承担支出责任,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但大部分县(区)可支配财政收入少,来自中央和省区的上级财政资金数量有限。资金分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资金有限,很多地方将资金主要投入到先进村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中,造成一般村与先进村的生态环境有差距。破解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要建立以国家财政为主体的农村环保基金,支持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发行地方债券筹集环保资金,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主体,放开市场准入,采用PPP模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强化以效付费,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
记者: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守着风景不动,也有地方建设了破坏生态的工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周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乡村振兴既是绿色的振兴,也是富裕的振兴。生态振兴既不是不发展经济,也不能盲目增长,而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规划,划定乡村的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村域整体生态格局。乡村生态振兴要避免城市思维,注重乡土元素植入,突出乡村特有资源优势,保留乡村风貌,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造绿色“底板”。
【特别声明】本文参考资料(公众号:乡村干部报,作者:华贤东 周静文)且仅作分享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如有不慎侵权请及时联系删改为谢。